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建设新城市、发展新产业、布局新赛道

协同发力,跑出创新“加速度”

2019-11-25

  今年以来,昆山致力于科技创新与技术攻关“协同并进”,落地实施祖冲之自主可控产业技术攻关项目257项。

  3月14日,昆山首次面向全球高校院所、科研机构、行业组织等发布1059项技术需求,115家企业出资16.8亿元征集技术解决方案;7月11日,再次发布千项技术需求,这两次“科技悬赏”极大地激发了企业的自主创新热情。

  过去8个月的实践证明,祖冲之自主可控产业技术攻关计划让企业真实需求、院所有效供给“显山露水”,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目前已落地实施祖冲之自主可控产业技术攻关项目257项,呈现科技创新与技术攻关“协同并进”的态势。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市财政性科技投入达到27.2亿元,增长38.9%;发明专利申请量增长6.7%;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5件,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供需精准对接

  捅破技术创新“窗户纸”

  江苏森源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规模虽不大,却被业界称为“中国高压电气专家”,奥秘就在于“协同创新”。前不久,他们发现断路器的自身故障会对连续生产的企业造成严重影响,企业虽在着手研发基于云平台自诊断技术的智能断路器,却进展缓慢。

  就在此时,市镇两级科技部门主动上门、牵线搭桥,帮助企业找到了南京林业大学自动化学院研发团队,围绕智能化、数字化、抗干扰、可靠性四个方面展开技术合作,不仅实现了智能断路器在线监控、预警、自诊断和自修复,还获得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目前智能断路器正在小批量试生产,市场前景很广。

  “有人说,需求是创新之母。然而,创新有时就是层窗户纸,如果你没有敏锐度,就很难捅破。”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实施祖冲之自主可控产业技术攻关计划,能够真正让企业真实需求、院所有效供给“显山露水”。今年以来,我市通过实施“祖冲之攻关计划重点项目推进走访”以及“攻关服务月”等系列活动,明确113个重点项目,科技局班子成员每人挂钩联系企业,排出清单协调解决企业在开展攻关计划中遇到的问题和难点。

  “加强对接是产学研合作的关键,才能使得科技成果在校企之间互通有无,推动科研与生产紧密结合。”今年以来,我市组织开展“千企千校产业科创合作万里行”系列活动157场,达成合作意向248项,实施产学研合作项目709项。更重要的是,高校院所现已跳出传统的单向“技术输出”思维,寻求优势互补,合作双赢,与区镇、园区或企业组建协同创新的“同盟军”。

  同时,通过企业自主征标、实地走访、协会商会座谈、第三方机构调研梳理等形式,建立常态化、动态化的企业需求摸排机制,滚动实施两批千余项技术需求;向20余家境外高校院所、技术转移机构发布技术需求,推动企业出资征集技术解决方案。

  跳出创新孤岛

  绘出全域协同“全景图”

  今年7月11日,邹世昌院士走进位于华天科技(昆山)电子有限公司,为半导体产业“把脉”。此前,华天科技联合中科院微电子所首创采用硅基材料替代模塑料进行扇出型封装,通过晶圆重构、高密度再布线等技术,实现了多芯片高密度系统集成。

  “创新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智力支持是最大的支持。”依托祖冲之自主可控产业技术攻关计划,越来越多的昆山企业携手高校院所,他们跳出创新“孤岛”,实现了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苏州弗尔赛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标准化电堆成套开发与制造关键技术”、昆山双桥传感器测控技术有限公司的“高温硅压力传感器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支持,中央财政分别拨款1690万元和885万元支持企业开展技术攻关。这些都是我市实施“祖冲之自主可控产业技术攻关计划”取得的成果,协同创新是技术攻关的共同特点。

  “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也是买不来的。”通过祖冲之自主可控产业技术攻关计划,“双桥传感器”联合西安交大、苏州大学、中科院微电子所等多家单位,针对航空航天发动机及测控的实际需求,打通高温硅压力传感器从设计、流片、封装、测试、批量生产等关键环节,提升高端装备的可靠性,打破核心器件受制于人的现状。

  “昆山具有非常好的产业基础,是中科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最具潜力的合作区域之一。”中科院南京分院副院长华伟表示,他们抓住攻关计划契机,帮助昆山企业攻克技术难关。据介绍,中科院科技服务网络江苏中心昆山分中心自今年5月成立以来,统筹各类科技资源,以市场化、规范化的运作方式,目前已引进落户科创企业6家。

  此外,随着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院等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运营,协同创新的格局加快形成。相关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市已经落地实施祖冲之自主可控产业技术攻关项目257项,值得一提的是,103家企业通过实施113项“卡脖子”攻关项目,研发支出增加8.5亿元,占销售比重提高0.4%,销售额增长115亿元,研发人员增加1180人,新增专利774个,利税增加6.5亿元。

  架起创新桥梁

  壮大科技合作“朋友圈”

  前不久,一场特殊的“相亲会”在昆山工研院举行,来自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乌克兰国家科学院新材料领域的院士、专家,与15家企业面对面开展产学研合作交流、项目对接。像这样的“一带一路”技术成果对接会举办过多场,工研院乐为持有研发成果的高校院所和需要引进科学技术的企业当“红娘”,更多原创科研成果植入企业。

  位于工研院的苏州雾联医疗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与俄罗斯“IsoMed?”联合研发气溶胶快速加热雾化器,以解决雾化器气溶胶温度对雾化治疗有效性的影响,推动雾化器行业的技术升级,并计划在俄罗斯生产改进型无振动网格雾化器,共同研发便携式低电压电池式急救雾化器。公司副总经理王科坦言,他们在昆山找到了完整的供应链,获得了更多的机会。

  “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需要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释放第三方科技服务机构的平台效应,推动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昆山丝路阳澄国际技术转移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成法如是说。在昆山,诸多创新举措落地,为企业开展协同创新、技术攻关搭建起合作的桥梁,壮大了国际科技合作的“朋友圈”。

  比如,昆山加快“科技红娘”队伍建设,支持科技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技术诊断、产学研对接、技术转移等科技服务,推动技术经纪人、经纪机构区镇全覆盖,计划建设技术经纪机构50家以上,培养技术经纪人200名。再如,“一带一路”昆山国际先进技术研究院、“一带一路”国际联合科创孵化器启动建设,已有国际大院大所专家56人次来我市对接企业20余家。其中,“一带一路”国际联合科创孵化器围绕产业升级需求提供高科技创新项目和新技术开发服务。

  同时,上海交通大学(昆山)新材料与智能装备联合创新研究中心、同济大学新能源汽车工程中心-弗尔赛燃料电池联合研究实验室等创新平台相继建立,技术攻关水平持续提升。今年以来,我市新申请认定省级、苏州市级和昆山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分别达到19个、104个和95个,大中型工业企业及规上高企研发机构建有率达95%以上。

  得益于祖冲之自主可控产业技术攻关计划,产业发展呈现出科技创新与技术攻关“协同并进”的良好态势。今年前三季度,光电、半导体、小核酸及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四大高端产业完成销售额1837.5亿元;预计净增高新技术企业350家,增幅超过20%,创近年来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