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建设新城市、发展新产业、布局新赛道

美国造的“天眼”在昆山工研院诞生

2018-08-01

6月11、12日,《华尔街日报》、《今日头条》纷纷发文报道了杜克图像中心开发的十亿级像素超级相机,文章引起广泛热议。

五年前,一批杜克大学(Duke University)的科学家利用五角大楼赞助开发的一款准备为美国海军提供远程监控的开创性的十亿级像素相机最终没有得到美国政府的重用,五年后的今天,十亿级像素的相机在中国昆山绽放生机。

2016年,杜克大学Brady教授携团队来到中国,昆山高新区和工研院的领导们慧眼独具,对Brady教授的安防相机表示了极大的兴趣,并积极促成了昆山杜克大学、昆山工研院和昆山安科迪公司的三方合作,于2017年1月成立了昆山杜克大学计算图像技术研究中心(Camputer Lab,以下简称图像中心),并聘任Brady教授为图像中心的主任,全权负责中心的研发和运营管理。 

经过一年多的发展,中心已正式发布了mantis70°和mantis150°两款商用型产品,并基本完成pathfinder的产业化研发进度。中心还成功组织筹办了2017首届昆山杜克大学技术创新及应用国际论坛——十亿像素图像与光谱技术的应用发展,为加速实现国际国内计算图像领域高端优质资源落户昆山,促进计算图像技术相关产业在昆山快速集聚发展提供了保障。

 近年来,涉及AI监控的初创公司正在中国蓬勃兴起,每年政府向公共安全项目的投入达到300亿美元,包括一个旨在覆盖公共广场、主要道路口以及火车站的庞大摄像头网络。为了满足这一需求,中心开发了配备19个镜头的Mantis设备,其处理器可以将图像集合到一个1亿像素的画面框内,使用者可以对任何特殊的细节进行放大。

这些相机与人脸识别技术相结合,可以帮助警方进行人员识别,逐渐成为政府追踪犯罪分子以及普通公民的监控网络的一部分。中心研发的技术现在正被中国警方使用,可以帮助识别近一个足球场那么远的距离之外的人员。目前相机已经安装在北京的天安门广场附近、昆山市部分街道等地区,未来也会在中国的安防监控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杜克图像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