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建设新城市、发展新产业、布局新赛道

集聚新能量探路现代化

2012-11-16

          ——胡锦涛同志对昆山的勉励成为我市干部群众决胜现代化的新动力(上)
胡锦涛同志勉励昆山——
    ●你们不但城乡收入差距继续在缩小,而且城镇化的步伐在加快,城乡医疗保险、养老保险都已经实现并轨,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
    ●从全国来讲,我们提出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但地区之间发展是不平衡的,像昆山等苏南地区必须走在前面,进行有益的探索。
11月9日,胡锦涛同志参加江苏代表团的讨论,在听取了十八大代表、昆山市委书记管爱国的发言后,他对昆山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新要求。本报今明两天推出两篇文章,反映昆山干群以胡锦涛同志讲话为指引,在决胜现代化征途上奋勇前行的生动实践。
陆宗元:总书记牵挂昆山是昆山人最大的精神动力
李国良:总书记的勉励将进一步激发我们奋力前行
程文荣:锦溪始终高举生态大旗,把“美丽中国”化为生动实践
张峰:唯有做好“抢”、“稳”,才能做到步子稳、后劲足
孙旭明:在现代化实践中,将不断创新人才机制,优化人才环境
谷文华:总书记称赞昆山城乡收入差距缩小,让我们倍感自豪
顾向民:担起监测重任,服务决胜现代化

    11月9日,胡锦涛总书记参加江苏代表团讨论。在听取了十八大代表、昆山市委书记管爱国的汇报后,总书记勉励昆山为全国现代化建设探路,这在昆山广大干部群众中产生强烈反响,大家纷纷表示,要牢记总书记的重托和历史使命,用实际行动,再树现代化建设“昆山样本”。
    “总书记一直牵挂昆山,对昆山寄予厚望,这是昆山人最大的精神动力。”昆山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副主任陆宗元说,作为“昆山制造”最重要的集聚地,开发区近年来坚持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并举,强力推进项目的密集、高端和规模,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先进制造业为根本、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主导产业不断做长产业链、做高价值链、做优服务链;光电产业已形成从上游原材料到面板再到下游整机的完整产业链,奠定了昆山在国内乃至全球光电产业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新兴产业对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和重大科技专项,不断取得新突破;现代服务业已经与工业化相配套、与城市化相适应、与国际化相接轨。谈到开发区未来的发展,陆宗元说,就是围绕转型升级这条主线,瞄准建设“三大名城”这个目标,实施建设新城区、发展新经济、构建新社区、培育新文化、探索新机制这“五项举措”,推动产业发展由低向高转变,经济发展由大向强转变,城市建设由工业型园区向现代化综合型城区转变,社会建设由维护稳定向和谐文明转变,生态环境建设由达标排放、减少排放的要求向发展循环经济,进行环境修复转变,始终担当昆山现代化建设的领头羊和主力军。
    “作为一名昆山的干部,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昆山人,胡锦涛总书记对昆山工作的充分肯定,令我们感到非常自豪、非常骄傲。
    总书记对昆山的肯定,在我们张浦也得到了充分体现。十年来,我镇综合实力不断提增,产业层次不断提升,三农工作不断提效,城乡面貌不断提质,社会事业也在不断提速。特别是近年来,德国工业园等载体优势不断显现,益海嘉里、众品冷链、VF集团、蜂尚园、美国通用磨坊优诺酸奶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成功落户;新宁物流、联德机械、鲜活果汁3家企业成功上市;一些中小学的新改扩建工程和各村(社区)公共服务中心新建也相继完成;以银河路为中心的新城建设全面铺开,道路框架全面拉开。便民观光车、区域公交等公共交通服务网络全面形成。”张浦镇党委书记李国良说。他表示,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将进一步激励张浦干群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中奋力前行,张浦将以十八大精神为引领,围绕市委对张浦提出的“城市、生态、现代、国际”八个字的要求,始终坚持以经济发展为先,以城市建设为重,以民生幸福为本,以维护稳定为基的“四为方针”,按照“两转型一升级”的工作导向(产业转型、环境转型、城市升级),全力实施产业发展、民生质量、城市能级、行政效能“四大提升行动”,全力将张浦建设成为具有江南气息、现代气质、国际气派的“新江南城市”,让张浦的发展更加科学,让张浦的人民更加幸福。
    锦溪镇党委书记程文荣说:“在决胜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始终高举生态大旗,始终立足生态优势,始终做好生态文章,实现了发展速度、质量和效益的有机统一,这是践行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体现。”今年以来,锦溪全力以赴加快经济发展,坚定不移推动转型升级,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两位数增长。积极规划建设了白莲湖2.5产业园,全力推动首创青旅“两岸城”项目实质开发运作,成功推出马若特泥禅房、宣卷文化艺术馆、青年旅社等旅游景点和产品,农业生态园内将建设长约30公里的休闲慢行绿道。同时,围绕生态文明建设,锦溪大力推进“退二进三”、“退二进一”、“退渔还水”和“退塘还林”工作,使城镇更像城镇、农村更像农村、水乡更像水乡、田园更像田园。“11月10日,《焦点访谈》建设美丽中国专题中有5秒钟的画面是我们锦溪的,说明锦溪的自然生态环境确实很好,我们也最有条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做得更好、更有成效。”程文荣说。
    “昆山抓住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资本转移带来的难得的发展机遇,主动融入国际分工体系,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了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奇迹,从而为决胜现代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市商务局局长张峰说。今年以来,市商务局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在外贸进出口平稳增长、会展服务业提升规模、服务外包业提速发展等方面下功夫,全力以赴推动外向型经济转型升级和商贸流通业加速发展。张峰表示,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工作中,他们把“兴商惠民”的品牌创建工作作为全面展示商务部门整体形象和服务理念的一个重要载体,为众多企业和广大客商营造了良好的综合投资环境,为服务企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注入新的内涵。“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一样,我们也要把握当前商务工作所面临的新情况、新形势,切实履行‘创新、改革、责任、担当’各项要求,着力提升亲商服务水平,狠抓重大项目建设,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推动我市商务发展再上新台阶。”张峰表示,唯有做好“抢”、“稳”两个字,才能在经济转型升级中做到步子稳、后劲足,全力打造产业高端、结构优化的现代化昆山。
    “每万人人才拥有量1664人,人才贡献率46.9%,昆山已超出全省平均水平13个百分点,相当于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局长孙旭明说,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实践中,我们通过不断创新人才机制,优化人才环境,每年拿出1亿多元用于对人才的资助奖励,广泛吸引各类人才来昆创新创业,为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目前,昆山已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按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设立优秀人才专项资金,人才工作多项指标位居全省县级市第一。他自豪地说,昆山已经在全国率先实现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城乡并轨,一体化发展水平走在全国前列;率先构建公正合理、规范有序、互利双赢的新型劳动关系,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孙旭明表示,接下来,他们将穷尽一切办法,着眼于转型升级、富民安民等,推动人力资源从追求供求平衡向优化结构转变、社会保障从完成城乡一体化向注重特惠转变、收入分配从引导性调控向强化激励约束转变、劳动关系从监察执法向预警预防转变、工作理念从注重制度创新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实现更加全面、更高水平、更可持续的发展,不断增进民生福祉。
    “胡锦涛总书记在参加十八大江苏代表团讨论时称赞我市城乡收入差距继续缩小,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这是对我们昆山的肯定,让我们倍感自豪。”市委农办主任谷文华说,自2005年实现全面小康水平以来,我市以改善民生为核心,统筹城乡发展,千方百计拓展富民渠道,努力使群众共享科学发展成果。当前,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1.74:1,社会保障覆盖率达到99%以上,人民群众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公共服务实现了“城乡一个样”,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丰富,农民素质提升很快。谷文华表示,下阶段我市农村工作将继续加大富民增收力度,特别是着力扶持低收入群体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并最终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一个样”;继续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逐步提高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水平,使人民群众过上平安无忧的幸福生活;加快推进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和长效管理,继续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和保留村庄规划建设,不断优化农民生活居住环境;推行城乡一体的教育、卫生、文化、社会治安等资源共享的机制,促进城乡公共服务的优质化、均等化;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加大教育培训力度,潜移默化地使农民逐步向具备现代化技能和文明素质的市民转变,努力使我市农村和农业现代化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市统计局局长顾向民说,从全面小康到高水平小康,昆山提供的都是看得见、摸得着、没有水分的“样本”。在决胜现代化的过程中,昆山再次在全国率先提出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指标体系,共有五大类28项34个指标。在决胜之年,统计部门承担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监测重任,充分发挥职能,服务决胜现代化。一是定期开展监测,每季度召集相关责任部门,对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完成情况进行监测,建立原始资料台账,提供督查依据;二是适时开展满意度调查,先后委托第三方调查机构——江苏省社情民意调查中心和华东师范大学金融与统计学院,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全市百姓对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满意度;三是及时开展统计分析,客观反映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程,并查找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提出补短补软补缺的措施和建议,形成分析报告,为领导准确把握全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程度提供咨询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