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25
昆山海派、精致,昆山典雅、灵秀,集现代开放与水乡之美于一身……
到过昆山的人无不为之赞叹、吸引,为城市透露出的底蕴和内涵所倾倒,为城市开放包容的现代化气质所折服。这一切,得益于昆山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更得益于昆山科学规划的引领。
城市总规:
一张蓝图干到底
科学发展,规划先行。城市规划得科学与否直接关系到城市的未来发展是否可持续、是否具有恒久的竞争力。
可是曾几何时,说起“规划”,人们却笑谈“规划规划,擦掉重画”。
“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一张蓝图干到底!”因为规划关系到昆山之路的延伸和现代化建设,昆山人对“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有自己的理解。
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来自于规划的科学性。去年末,在深圳召开的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颁奖大会上,我市历经两年编制完成的《昆山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30)》在全国众多城市规划中脱颖而出,荣获一等奖,也是城乡规划类全国最高奖。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杨保军在颁奖时说:“昆山的经济总量、人口总量已经远远超出了自身的行政级别,已经相当于一个大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等各项标准必须按照大城市来构建。”这也标志着我市“大城市、现代化、可持续”的城市建设和发展蓝图从政府和专家层面上得到认可,得到确立。《总规》成为引领我市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法规。
谈起《总规》的编制,市规划局局长许振敏幽默地说,《总规》是长三角规划“梦之队”——江苏省住建厅张泉副厅长领衔,上海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和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精心合作的产物,是专家、部门和市民共同参与的结果。《总规》编制的过程中,我市不仅邀请了国内权威参与,还邀请了美国、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及台湾、香港地区的专家把脉,组织了产业分布、人口发展、城市特色、旅游发展等13个专题研究。在尊重专家意见的同时,规划编制的全过程向公众开放,虚心听取市民建议。在昆山927平方公里的市域面积内,融入交通引导、资源约束、统筹发展等创新理念,规划了一张“中心城区(核心城区、功能区)、特色镇、新型社区、自然村落”四层五级城市规划体系,“一核五城”的中心城区的城市发展蓝图。
服务发展:
尽职尽责当参谋
走进规划局一楼大厅,一组醒目的标语映入眼帘:勇于为发展尽责任,敢于为创新担风险,甘于为发展作奉献。
许振敏说,这三句话是规划局全体工作人员的行动指南和工作座右铭。发展无止境、创新无止境、奉献无止境,作为城市的规划者要有这样的认识和意识,更要有这样的胸怀。
“注重顶层设计”是近年来适应改革向纵深发展需要而提出的一种理念,是决策者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和突破口。市规划局把这一理念中蕴含的责任移植到自己“肩上”,在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规划的同时,注重顶层设计,把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依据、当好率先发展的参谋作为自己的责任,作为敢于为创新担风险、甘于为发展作奉献的有力抓手。
我市党员干部中不少人看过《昆山、深圳:1998、2008、2020——从深圳的今天看昆山的明天》、《昆山与新加坡:1988、2008、2030——从新加坡的辉煌看昆山发展》、《大城市离我们有多远?》等调研报告。可能很少有人知道,这些调研报告最早出自市规划局之手。近年来,市规划局为做好城市规划,先后组织有关人员远赴深圳、新加坡学习研究城市发展的先进理念,并与我市进行对比研究,汇集成一批调研成果。
今天的深圳能否成为明天的昆山?在调研报告中,市规划局分析对比了昆山与深圳的产业形态、经济结构,还从一些看似巧合实为经济发展内在因素决定的一组数字上得到启发。比如,按照我市的规划蓝图,2020年,我市的GDP将达到8000亿元,深圳2008年的GDP是7800亿元。再往前推10年,1998年深圳GDP1500多亿元,而昆山2008年的GDP也超过1500亿元。对我市来说,这不仅是数字上的偶然巧合,而是对未来追赶目标的昭示和启迪。
在回答大城市离我们有多远时,调研报告结合我市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提出“大城市、现代化、可持续”的发展目标,着重在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上把我市与深圳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和分析,指出了我市目前存在的差距,也从功能提升上为我市建设大城市提供了路径参考。
中国城市规划协会会长赵宝江说,规划的参谋作用很重要。昆山提出“三学目标”就是一种顶层设计,学新加坡、学韩国、学台湾,都要有路径选择,昆山市规划局从某些方面发挥了参谋和助手的作用。
服务生活:
盆景变风景
站在花桥国际商务城区域总部基地及周边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图前,你会惊讶地发现这个规划图正像一列高速行驶的动车。也许这只是一个寓意深刻的巧合,但商务城自建设规划出台后,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高速时代,奏响了我市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凯歌。花桥经济开发区管委会的一位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说,规划也是生产力。科学的规划既关照现实,又引领未来,让我们在建设中少走弯路,多走捷径。
如果说,《昆山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09-2030)》是引领我市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杰作的话,那么每一个专项规划就是市规划局服务发展、服务创新、服务基层的一个个生动的实践和典范。
南自312国道、北至339省道,东起黄浦江路、西到江浦路的这块78平方公里的地区是我市中心城区的核心区。如何让这块“盆景”变成未来现代化城市的“风景”,市规划局编制了《昆山市中心城区核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对中心城区的核心区的地下空间、社会建设、生态环境、轨道交通等现代化的城市要素都进行了详细的控制性规划。为了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问题,还规划市区内环、中环、外环“三环”道路框架体系,提出内环畅通化、中环快速化、外环便捷化的规划要求。目前,交通和建设部门已经开始对三环道路实施改造。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诗人白居易笔下的醉人美景,不久的将来会在我市阳澄湖畔得到再现。记者在规划局看到了昆山文化博览园的规划图。在阳澄湖、傀儡湖中间的1500亩土地上,规划打造田园公园、湿地公园,叠加体现江南水乡农耕生活的稻作文化、体现吴文化历史的史前文化、独具昆山特色的昆曲文化、充满江南风情的民俗文化等内容。市文化研究与产业发展中心的一位负责人介绍说,这个地区将来会成为一个田园型的文化博览园,人们在这里不仅可以“忆江南”,更会“醉江南”,陶醉在江南的史前文明与现实的美景之中。
阳澄湖是造物主赐给昆山最宝贵的河水资源。为打造未来昆山首席生活中心,服务阳澄湖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市规划局邀请国际一流专家,编制规划了《阳澄湖慢行空间景观规划》。许振敏用“五湖、五味、五趣味”和“慢行、慢品、慢生活”来描绘这一地区未来舒适惬意的生活图景。在昆山工业技术研究院上班的代先生告诉记者,很多在这里创业的科研人员都对未来的工作、生活环境充满期待。
在完善功能,服务城市现代化方面,仅去年市规划局就完成了《地下空间利用规则》《文教体卫专项规划》《生态控制线规划》等专项规划成果。完成《轨道交通控制性规划研究(选线规划)》《快速公交系统规划》《中心城区慢行交通系统规划》《中心城区核心区公共自行车系统规划》等8项交通规划。除此之外,还与吴江、上海青浦区等共同完成了《环淀山湖地区概念规划》,完成了昆山博物馆、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研究,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有这样一个数字可以让我们深刻体会规划局在服务城市发展中的辛勤付出:去年,市规划局完成建设用地规划审批429张1544.9万平方米,建设工程用地规划许可证4580张1310.08万平方米,大约是周边同等城市的两倍、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