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建设新城市、发展新产业、布局新赛道

招才引智构筑“人才高地”

2010-12-07

  城市之间竞争力的比拼归根到底是人才的比拼。“十一五”期间,我市不断更新人才观念,优化区域环境,建立起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服务新机制,切实做到“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人才总量从8.3万猛增至20万,建成了一个堪与城市转型交相辉映的“人才高地”。

  优秀人才加快集聚

  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入优先保证……近年来,我市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和决心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政策,有力促进了人才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

  从2004年开始,我市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的意见》、《关于加快优秀人才引进与培养的若干政策》、《关于大力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推动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强有力的政策支撑使全市各级政府引进人才的底气更足、步伐更快、规模更大,吸引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来昆创新创业。与此同时,我市提出“像招商引资一样抓招才引智”,采用柔性引才、项目引才、环境引才、捆绑式引才等多种方式,加快高层次人才和高科技项目集聚。

  “十一五”期间,我市人才总量和人才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今年大专以上人才保有量突破20万人,比2005年末的8.3万人增长2.4倍,博士生从2005年的15名增加到目前的100多名,人才总量和每万人人才拥有量位居全省县(市、区)之首。
人才环境不断优化

  留人是用人之要,发展之本。“十一五”期间,我市从优化人才环境入手,坚持“招才引智”与“拴心留人”并重,着力建立和运用好“政策好、待遇优、服务佳、环境好”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让各类人才在昆山创业有机会、创新有条件、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2009年,我市再次获得“全国珍惜人才奖”。

  2009年,我市人才公寓建设全面启动,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专家楼、工业技术研究院公寓楼等相继建设或投入使用,全市首批5个区域性人才公寓面积达24万平方米,为人才提供了一个与身份相匹配、与需求相呼应、与工作相依托的居住场所。5年来,我市不断提升人才待遇,完善创新体系,为用好用活人才提供有力支撑。昆山阳澄湖科技园、工业技术研究院建成,平面显示等4个研究所全面运行;小核酸、可再生能源、传感器和金融BPO产业园入围首批江苏省科技产业园,一大批创新创业载体和平台的建设和升级,为人才创新立业、发光发热培育了沃土。5年来,我市用于各类人才配套奖励、创业资助、平台搭建补助等累计超过10亿元。

  人才强市助推经济发展

  2008年,一场不期而遇的国际金融危机给昆山发展带来危机,也带来机遇。随着欧美发达国家经济环境的变化,海外高层次人才呈现“逆向流动”趋势,我市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人才抄底”的难得机遇,连续出台鼓励创新创业、亿元人才“新政”等,吸引了一批领军型高层次人才来昆创新创业,为昆山持续创新优势的拓展提供了“核动力”。

  引进一名高层次领军型人才带动一个产业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十一五”期间,我市充分发挥省“人才特区”优势,以全球化视野重点引进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的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取得明显成效。张建伟、周浩、盛泽林、刘昭贵、裴世铀、浮同宏等一大批机器人、新显示、微电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行业顶尖人才纷纷落户我市。科技创业者用实绩回报“创业福地”。5年来,我市新增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20家,累计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占到全省的6.2%和6.9%。去年,由这些高层次人才领衔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提高到36.4%,正日益成为我市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