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08
编者按:
近几年来,我市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资源约束等影响,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把转型升级作为重大的战略任务和必须完成的历史使命,克服重重困难,在实践中探索出了十条转型路径。昆山取得的成功经验被推广到全省,成为转型升级的典型。今天特别介绍这十条转型路径,请读者关注。
近几年来,我市着眼于国际产业发展的最新变化,着眼于全球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着眼于昆山产业基础和自身优势,重点围绕建设十个科技创新载体、十个服务业集聚区,打造十个特色产业基地、十条主导产业链,主要抓好了十个方面的转型路径。
深化招商选资
以抓增量促转型
坚持把招商选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来抓,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首要环节来把握,更加注重产业链招商、基地化招商、精细化招商,更加注重招商的区域针对性、产业针对性、项目针对性,紧盯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主攻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中央大企业、知名上市公司。特别是近几年,我们以扩大开放推进产业高端化,坚持把电子信息作为战略性、基础性和先导性产业,以光显示为重中之重,完善壮大软件、集成电路、平板显示、计算机及网络设备、通信等五条产业链,推动产业链的完善及其衍生,促进价值链的提升和再造,努力建成全国最大、全球一流的电子信息产业研发制造基地。去年全市笔记本电脑占到全球产量的50%以上。
实行“优二进三”
以调存量促转型
一是致力于内外资经济融合发展、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叠加发展,引进加工贸易企业生根转型,沪士电子、昆达电脑、彩晶科技等企业已实现从单纯加工制造向研发、销售环节延伸,从外销为主向内外销并举转变。二是注重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突破金融服务外包、总部经济、软件服务、三四方物流、展览展示等领域,全力打造供应链管理服务中心,美国普洛斯、AMB和香港嘉里、深圳宝湾等著名物流企业纷纷落户。三是实施“腾笼换凤”,有序可控地引导部分行业扩张性转移,为可持续发展腾出土地、资源、环境和人口空间。我市把环境、资源等“硬约束”转化为产业升级、发展转型的倒逼机制,运用“招商选资”,“逼”产业升级;运用投资强度、建筑高度、开发进度等“八个度”,“逼”土地集约;运用环境容量控制,“逼”节能减排,努力在化解矛盾、破解难题中突围。
加强规划优化
以优布局促转型
一是以“大城市、现代化、可持续”为目标,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完善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重点、特色功能区规划为配套的规划体系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格局。二是充分发挥交通引导发展的作用,启动实施了上海R11线轻轨延伸、高铁和城铁站点及其与市内重要节点的连接、市域内外重要节点之间的连接工程,规划实施全市区域BRT工程,推进市域主干道快速化改造,超前研究苏沪综合交通枢纽方案,利用“大浦东”和“大虹桥”效应打时间差、空间差,在区域发展新布局中构筑先发优势。三是坚持以城市品质主导城市发展,以制度创新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力度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和配套新城功能,高水平发展城市经济和城郊经济,为产业高地、创新高地、人才高地建设营造高品质人居环境。
培育新兴产业
以拓领域促转型
对接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和重大科技专项,围绕新显示、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环保和服务外包产业,以高端化、基地化为目标,以大项目、大企业为支撑,在新能源的再生能源利用、设备制造、智能电网领域,新材料的纳米、合金、航空材料领域,装备制造的电工电气领域,以及新传感网产业,加强概念营造、政策推动、服务配套,引进产业链关键项目,提前“卡位”、抢占先机。新显示已经从PMOLED向AMOLED升级转型,新能源产业集聚了世界第5大太阳能电池制造商——茂迪新能源、留美博士团队创立的恒辉新能源、华风风电等14家企业,小核酸产业基地几乎囊括了全国小核酸方面最优秀的人才,传感器产业基地的红外线传感器、光电传感器和霍尔传感器销量分别占到世界同类产品市场份额的60%、20%和15%,昆山软件园成为省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区,浦东软件园昆山分园开园。
发展创新型经济
以双驱动促转型
一是突出企业主体地位。顺应跨国公司研发本土化趋势,鼓励在昆外资企业设立研发机构。二是打造创新服务平台。借鉴台湾地区的成功经验,加快建设工业技术研究院,设立平面显示、机器人、小核酸等研究所,建立以“1院3区10基地”为主体的科技创新孵化体系,以开放式、网络化运作,促进高成长性产业和优势支柱产业集群,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服务中介集中,政府和相关社会组织公共服务集成。三是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十多所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四是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去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提高至2%,安排科技发展专项资金4亿元、优秀人才专项资金1亿元,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提高到4.56%。
注重品牌建设
以品牌化促转型
围绕做大产业、做强企业、做优产品、做亮品牌,深入实施“大企业集团”战略和“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加快形成1个超2000亿元级的光电产业、2~3个百亿元级的特色产业,培育一批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大企业集团,扶持一批成长型、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一是发挥骨干企业示范作用,推动仁宝、纬创、富士康、微盟等集团调整产品结构、贸易结构,向价值链高端拓展。二是积极引进计算机、液晶彩电、3G产品、数码相机等消费电子的知名整机生产商,实行与代工生产商的“门对门”对接,促进产业发展与品牌建设的有效对接。三是强化政策支持,完善品牌培育、品牌运作机制,实施名牌产品梯度培育计划,支持企业自创品牌,做大品牌经济规模。
强化园区建设
以强功能促转型
重点园区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中具有全局性的带动作用。昆山开发区是产业高端化的先行区。光电产业园跻身首批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是产业升级的主战场,全力打造从液晶面板到模组制造,再到整机的完整光电产业链,将形成超过2000亿元产出的光电产业集群。综合保税区获得国家批准,推动了园区功能转型。花桥国际商务城是产业转型的示范区,已初步形成服务外包、总部经济、物流展示和商贸服务四大产业集群。昆山高新区是新兴产业的试验区,初步形成有机发光显示、模具、可再生能源三个产业集群,并积极培育机器人、小核酸产业,成为新兴产业的集聚区。
建好特色产业基地
以抓特色促转型
坚持以“特”见长、以“新”抢先,把特色产业基地作为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产业集聚发展的主要形式,加快建设新显示、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环保、服务外包,以及周市镇装备制造、巴城镇软件、淀山湖镇航空、周庄镇传感器和文化创意等特色产业基地,培育形成百亿元级乃至千亿元级产业集群。
集聚创新创业人才
以强队伍促转型
大力实施“人才生根”战略,以人才结构优化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以高素质人才队伍引领创新型经济发展。一是把握“人才引领产业方向,人才驱动创新发展”的趋势,坚持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引进并重,提升重点产业核心技术专家集聚度,探索“院士工作室”、“星期天科学家”、“博士后工作站”等促进人才柔性流动的实施办法。二是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抓手、以市场化为手段推进紧缺人才培养工程。三是每年按不低于一般预算收入1%的标准,设立优秀人才专项资金,优化综合服务,畅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为人才融入昆山提供全程和全方位保障。
推进机关作风建设
以服务创新促转型
牢固树立作风就是生产力、效能就是竞争力的理念,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推进行政审批提速,下放审批权限,下移审批事项,提升区镇服务能力。完善集中收费和联合验收机制,继续降低收费标准,确保收费负增长,为转型升级营造宽松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