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建设新城市、发展新产业、布局新赛道

产学研合作闯出新天地

2010-08-31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先后在西安、北京、沈阳、武汉、重庆、哈尔滨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密集区成功举办产学研合作活动,集聚核心创新要素,加快自主创新步伐——
产学研合作闯出新天地

   “加强人才和科技创新工作,是加快转型升级、构筑竞争新优势的迫切需要,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市委书记张国华一语中的,生动诠释了人才和科技创新对昆山发展的重要意义。然而,对于高校和科技资源并不丰富的昆山来说,如何破题?

  从2006年至今,市委、市政府把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作为着力点,积极地到科技资源密集城市举办产学研合作交流会和对接央企活动,努力构建开放式、网络化的集聚创新资源模式。

  五年走六市,产学研合作交流捷报频传,昆山走出去巧借“他山之石”,不仅闯出了集聚创新要素的新天地,还将自主创新塑造成为闪亮的“城市名片”!

  “一箭五雕”力促多赢

  高校和科研院所有人才优势、科技优势,昆山有产业优势、环境优势、政策优势、区位优势,市校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必将取得1+1>2的效应。

  五年来,昆山放眼全国,每年都组团到人才和科技资源丰富的城市寻求产学研合作, “攻城”行动成效显著。一向注重效率效能的昆山人,每到一个城市,遍邀高校以及科技界、工商界的嘉宾,从校地、校企、产业、项目、人才等五个方面建立全方位合作关系,形成了“一箭五雕”的多赢格局。

  2006年赴西安,2007年赴沈阳,2008年赴武汉,2009年赴重庆,今年赴北京、哈尔滨,昆山在祖国大江南北创新要素集聚的大城市都播下了产学研合作的种子。昆山先后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中理工大学、中科院等100多所国内外高校院所建立了400多个产学研联合体,成功实施了460多项产学研合作项目,设立了1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18个分站。

  在8月19日的昆山(哈尔滨)产学研合作交流会上,作主题推介的副市长黄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东北地区高等院校、重点科研机构集聚,教育资源丰富,研发实力雄厚,哈工大、哈工程、哈理工等高等院校与我市签订一批产学研或基地合作项目,将进一步推进双方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推动昆山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对昆山组团上门寻求产学研合作的举动,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王树国用“意料之外”和“充满信心”两个词组表达了自己的感受。意料之外,是没有想到昆山对科技创新如此重视;充满信心,是对五个层面的合作前景成竹在胸。

  创新载体备受关注

  从先进制造业高地昆山开发区,到现代服务业集聚区花桥国际商务城,再到自主创新密集区昆山高新区;从清华科技园昆山分园、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十个科技创新载体,到昆山软件园、光电产业园等十个特色产业基地,再到迅速崛起的阳澄湖科技园,在每一年的产学研合作活动中,昆山的科技创新载体总是各界瞩目的焦点。

  “企业集群、产业集聚是昆山科技创新载体的特色。”市科技局有关领导表示,我市开展产学研合作,关键是要打好“载体牌”,吸引“金凤凰”!通过产学研合作,努力构建以科技成果产业化为方向,以重点创新载体和特色产业基地为依托,以产学研联盟、公共技术平台建设为重点,开放融合、布局合理、支撑有力的创新体系。

  在本次昆山(哈尔滨)产学研合作交流会上,“惊艳”亮相的昆山阳澄湖科技园令北国冰城的高校领导惊喜不已,连呼“三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县域面积只有927平方公里的昆山,能在寸土寸金的阳澄湖畔大手笔规划建设科技园;二是没想到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市)榜首的昆山,科技创新载体的发展政策和财政支持力度也走在了全国前列;三是没想到昆山阳澄湖科技园能够拥有2个国家级创业服务中心、1个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2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3个省级科技产业园。

  昆山产业特色鲜明的科技创新载体,除获得与会高校和科研机构领导、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以及科技企业家们的赞誉外,还充分发挥了创新核心要素的集聚效应:机器人产业基地、模具产业基地、服务外包产业基地、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新材料产业基地、传感器产业基地、昆山软件园以及市工研院等都与高校签订了合作协议。

   哈工大计算机学院吴翔虎教授告诉记者,昆山科技创新载体里涌现的一批成功案例让他信心百倍,因此学院此次不仅与昆山软件园建立了合作关系,还与澳昆机器人公司签订了产学研合作协议,努力推动高校科技成果在昆山产业化。

  科技招商加快转型

  产业转型升级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推动老企业通过产学研合作实施技术改造、科技创新,还要加大科技招商力度,引进高新技术企业,以科技和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