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昆山撤县设市,开启了我市建设与发展的新纪元。20年来,伴随着祖国奋进的步伐,全市人民大力宏扬“开放、融合、创新、卓越”的城市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走出了一条以开放型经济为主要特色的“昆山之路”。成为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
一、撤县建市20年发展历程
撤县建市以来,通过20年的发展,昆山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综合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县(市)第一; 2005年,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基本达到了全面小康社会水平。20年来,昆山经济主要经历了开创、拓展和提升三个发展阶段。
1.九十年代初期(1989—1995年)是昆山经济的开创阶段,实现了“内转外”的格局性转变。昆山以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动力,紧紧抓住浦东开发开放、沿江重点发展和昆山开发区获国家批准等重大机遇,形成了招商引资的第一轮高潮。特别是92年以来,每年合同利用外资保持在10亿美元以上。五年来全市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90%;三资企业产值实现每年翻一番;同期GDP年均增长达37.9%,1995年,外商及港澳台经济工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比重达41.6%。
2.九十年代后期(1996—2001年)是昆山经济的拓展阶段,实现了“散转聚”的阶段性转变。这一阶段,昆山经济增速有所放缓,GDP年均增幅维持在15%左右。但“主攻台资”的战略决策,使我市招商引资继续保持逐年上升趋势,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6.8%。全市产业逐步由二产向三产拓展、企业由分散向各类园区聚合,产业结构由传统产业向高科技产业集聚,逐步形成了以IT产业、精细化工、精密机械为主导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3.新世纪以来(2002—2008年)是昆山经济的提升阶段,实现了“低转高”的发展新态势。这一阶段,昆山始终把“两个率先”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民营赶超、服务业跨越”三大战略,经济发展进入快速提升期,加快了产业层次和产业结构的调整。2008年实现IT产业产值2545.2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55.9%;笔记本电脑产量3794万台,数码相机产量1715万台,昆山已成为世界最大的电子资讯产品生产基地之一。
二、撤县建市20年辉煌成就
撤县建市20年以来,昆山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主要有以下六个方面:
1.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年来,地区生产总值和工业总产值翻了六番多,财政总收入翻了近八番,进出口总额翻了十番多。昆山以占全国万分之一的土地和万分之五的人口,集聚了占全国千分之十七的到帐外资,实现了占全国千分之二十四的进出口总额,创造了占全国千分之五的GDP。
经济总量跨越式增长。地区生产总值由1989年的18.12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1500.26亿元,按现价计算,年均增长26.2%。其间GDP用了6年跃上百亿元(1995年),用了9年跨越500亿元(2004年),用了3年突破千亿元(2007年),用了1年达到1500亿元(2008年)。综合实力在全国百强县市排名中连续多年位居首位。
财政实力显著增强。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大大提升了财政实力,全市财政收入由1989年的1.23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72.55亿元,增长220倍,年均增长32.9%,增幅高于同期GDP增幅6.7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由1989年的6.8%提高到2008年的18.2%。
经济发展水平跨上新台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不仅表现为经济总量的迅速扩大,也表现为人均指标的迅速提升。2008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21.90万元(户籍人口计算),比1989年3256元,增长66倍。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水平在全国同类城市中位居首位。
2.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增长方式成功转变。20年来,三次产业比重由 1989年的23.3:54.8:21.9,调整为2008年0.8:65.3:33.9,产业结构由撤县建市前的“二一三”转型为“二三一”的发展格局。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农业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精致农业众彩纷呈,阳澄湖大闸蟹、精品葡萄、早春红玉等农产品逐渐步入寻常百姓家;防虫网覆盖、玻璃温室育苗等设施农业蓬勃发展,大大提高了农业产出效率。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现代化示范区(张大千)、大唐生态园、星期九生态休闲农庄等一批生态农业方兴未艾,农业的外部功能不断放大。工业经济在总量扩张中逐步优化。围绕工业立市的目标,不断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基地化、优势产业品牌化,全市现价工业总产值由1989年的50.93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5000.5亿元,增长了97倍。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初步形成了以IT产业、精密机械和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到2008年已形成了IT产业一个千亿级集群,通用设备、电气机械、精细化工等七个百亿级产级集群,共实现产值3772.92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75.5%。同时,加快电子信息、精密机械产业向高端环节、核心技术发展,着力建设光电、可再生能源、机器人、化合物半导体、模具、传感器等特色产业基地。2008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162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为35.7%。服务业经济实现了现代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转变。围绕服务业强市,全力打造“十大服务业集聚区”,加快开发建设花桥国际商务城,努力建成“国际大都市的卫星商务城”,目前初步形成了金融BPO产业链,已引进全球第三大服务外包公司和前三强现代物流企业,不失时机地打造“昆山服务”、“昆山办公”的新高地、新品牌。成为首批省级服务外包基地城市,花桥国际商务城成为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区。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由1989年的3.97亿元提高到2008年509.08亿元,增长了127倍,年均增长29.1%。
多种经济成份竞相发展。1989年,全市经济以公有制为主,20年来,随着“外向带动、民营赶超战略”的实施,逐步形成了外资、民资竞相发展的格局,非公有制经济日渐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2008年,外资经济占全市出口额的98.5%,占工业产值的89.7%,占投资额的46.6%。年末私营企业达2.38万户、个体工商户4.57万户,注册资本529.49亿元。
3.对外开放纵深发展,发展活力持续显现。对外开放推动了全市经济的跨越发展,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并带动了城市发展、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从某种意义上讲,“昆山之路”就是一条“对外开放之路”。
利用外资成效显著。20年来,昆山围绕“利用外资”这条主线,大力实施外向带动战略,不断调整招商选资理念,在大力引进工业项目的同时,台湾六和宗仁卿医院、台湾彰化银行、美国联邦快递、新加坡YCH物流公司、东方海外、沃尔玛、欧尚等大批服务项目先后进驻昆山,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功能,增强了产业发展支撑力。注册外资由1989年不足千万美元提高到2008年30.99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由652万美元增加到16.03亿美元。
对外贸易跨越发展。撤县建市初期,对外贸易尚处于起步阶段,进出口总额不足5000万美元,通过加快经济国际化战略,着力发展加工贸易,努力开拓国际市场,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1995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0亿美元,2003年突破百亿美元,2007年突破500亿美元,2008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613.5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386.64亿美元。
4.居民收入持续攀升,生活质量明显提升。20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就业渠道的多样化,收入来源的多元化,城乡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升,生活水平步入全面小康阶段。
居民收入不断攀升。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808元,是1989年1864元的13倍,年均增长14.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934元,是1989年1411元的8.5倍,年均增长11.9%;城镇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到33735元,是1989年2154元的15.7倍,年均增长15.6%。城乡居民储蓄快速递增。1989年全市人民币储蓄余额4.39亿元,1993年超过十亿元,2002年超过百亿元,2008年达到414.8亿元,为1989年的94倍,年均增长27.0%。
生活质量明显提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提高,居民消费向汽车、住房、通讯产品及文教娱乐、旅游等娱乐型、享受型消费转变,消费需求稳步扩大。2008年,全市实现消费品零售总额201.87亿元,比1989年的6.54亿元增长30倍,年均增长19.8%。城乡人均消费支出逐年加快,2008年分别达到16892元和9369元,分别是1989年的11.2倍和7.7倍。2008年,城乡居民文教娱乐占消费支出的比重分别达到19.0%和19.4%;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8平方米和70.7平方米;平均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汽车22辆、电脑88台。
5.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城乡面貌焕然一新。20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翻了五番多。全面确立片区发展理念,稳步推进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建设,一座现代化工商城市的崭新形象崛起在长江三角洲。
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撤县建市20年,也是加大投入、加快建设的20年。自1989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16亿元,其中,2008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70.03亿元,是1989年的60倍。投资总量的迅速扩大,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了城市布局调整,带动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撤县建市后,以城市建设为突破口,按照片区发展的理念,把昆山927平方公里市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从中心城区、城市副中心、小城市和特色镇、新型社区、自然村落整理等五个层面加以推进,形成清晰合理的功能分区和空间布局。“六纵六横两环五高十互通”的交通大框架、城乡区域统一供水、电网改造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全面建成,城市载体功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2008年,昆山城市化水平达到70.12%。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全力打造绿色昆山,逐步形成了以生态湿地、园林绿地为“点”,主要河道、主干道生态通道为“线”,中心城区、城市东西部副中心等重点区域、重点湖泊生态绿化为“面”的生态框架体系,构建了“百里绿廊连城乡”的新格局。2008年,规划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03%,绿地率39.85%,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43平方米。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5%,工业污水处理率100%。先后荣获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生态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国家级称号。
6.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小康社会率先实现。我市不断加大对社会发展的投入力度,坚持社会事业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原则,着力深化社会事业领域各项改革,科技、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和技术创新工程,特别是近年来,坚持以创新为主抓手,以载体为加速器,以项目为支撑点,围绕“三学”和“三自”创新战略,全面提升科技带动能力和城市创新能力,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首批国家知识产权工作试点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在科技部和中国社科院组织的城市创新能力综合测评中,连续三年名列全国县级市第一。2008年全市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1.9%;至2008年底,全市累计专利申请27057件,授权12723件,分别占全省的5.5%和7.5%;拥有中国驰名商标9个,中国名牌产品10个,江苏省名牌产品46个,江苏省著名商标32个;引进和培育各类科技研发机构近350家。
教育水平不断提升。大力实施实施义务教育工程和教育现代化工程,全力构建国民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和优质教育体系。2007年,首批通过江苏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市评估验收,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2008年,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99.5%;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普及率、毕业率连续18年保持100%,初中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连续多年分别达100%、100%和99%以上;15-17周岁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98.2%。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将文化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时修订了《文化发展规划》,提出了“文化昆山”建设的目标任务。先后兴建了图书馆、市民文化广场、多功能体育场馆、昆仑堂美术馆、昆曲博物馆、青少年宫等一系列重要文化设施。成功举办了中国昆山国际文化旅游节、中国昆山国际啤酒节、中国昆剧艺术节开幕式、金秋经贸招商活动大型主题文艺晚会等大型文化活动。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撤县设市20年,是昆山体育从起步到腾飞的20年,先后获得“全国体育先进县”和“全国亿万农民健身先进单位”等光荣称号,2007年在全省率先建成体育强市,10个乡镇均被省体育局命名为体育强镇。2003年至今,先后承办了国际田联竞走挑战赛、全国男排大奖赛总决赛、环沪港国际自行车大赛、中国乒乓球公开赛、十运会羽毛球决赛、斯坦科维奇洲际男篮冠军赛和中欧男篮对抗赛等20余项重大国内、国际赛事。姚明、诺维斯基、马林、张怡宁、林丹等众多明星纷纷亮相昆山,共吸引30多个国家、地区近5000名运动员参与其中。
卫生体系不断完善。撤县建市初期,全市掀起了第一轮建设高潮,市镇两级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规模、服务能力得到迅速提升。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率先基本实现卫生现代化的目标,将一大批医疗卫生机构的新、改、扩建工程列入政府实事工程,建设项目总建筑面积24万平方米,总投资超过11亿元。2008年末,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361所,专业卫生技术人员5445人,是1989年的3.4倍,医院、卫生院实际开放床位4042张,是1989年的3.2倍。
保障能力显著提高。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稳定器”,昆山从撤县建市初期的传统型社会保险制度,发展到目前由养老、工伤、失业、医疗等多种保险构成的现代社会保障体系所取代。2008年末,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人数突破100万人,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63万人,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覆盖率达到99.9%。推出了具有社保卡、公交卡、银行卡一身的昆山市民卡。在全省率先实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城乡一体化,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统一提高到每人每月350元。年末拥有社会福利院14所,拥有各类养老床位2040张。
小康社会率先实现。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昆山按照省委做全省“两个率先”的排头兵的要求,制订工作规划,明确具体措施,通过三年努力,到2005年底,衡量我市全面小康社会进程的四大类18项25个指标,全部达到或超过了小康标准值。率先在全省实现了“两个率先”的第一步——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真正建成了一个不含水份、群众认可和让老百姓得实惠的小康社会。
三、崭新起点,憧憬美好未来
20年艰苦奋斗,20年辉煌成就,今天,一座经济发展、社会和谐、全面小康的现代化城市——昆山已站在了新的起点。憧憬未来,按照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昆山基本实现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切实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社会和谐度,又好又快推进昆山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我们坚信,在新的思路引领和激励下,因势利导,视挑战为机遇,变压力为动力,昆山的综合实力将更加雄厚,增长方式将更加科学,城乡发展将更加协调,社会环境将更加和谐。
朱良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