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3-12
我国于1958年开始研究光伏电池,于1971年首次成功应用于我国发射的东方红二号卫星上。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光伏产业开始呈现快速发展局面。2003-2005年,受以德国为首的欧洲光伏市场的推动,我国光伏生产能力迅速增长,截至2005年底,中国太阳能电池组件的生产能力已经达到400MWp,当年产量达到140MWp,绝大部分太阳能电池组件出口欧洲,2006年国内年装机量为10MWp。 成本下降趋势渐显 目前,太阳能发电成本大约是生物质发电(沼气发电)的7~l2倍、风能发电的6~10倍,传统火力发电方式的11~l8倍。如此高昂的成本,一直以来都是制约我国乃至世界光伏产业发展的瓶颈,而其中太阳能电池成本占整个光伏发电系统成本比例最高。 在这样的背景下,寻求低成本太阳能电池成为光伏产业发展的趋势。目前我国降低太阳能电池成本的主要发展方向是实现多晶硅的国产化,以及在技术上实现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朝着高效率化、薄片化、大面积化的方向发展。 政策推动因素渐明 国际经验表明,国家能源政策和发展战略的支持是光伏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光伏产业发展比较好的德国和日本,就是通过政府高价收购太阳能电,或对使用太阳能电的用户给予补贴,从而推广了太阳能光伏产业。 我国2006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其相关配套措施也相继出台。同时,随着“两会”的召开,可再生能源相关议案以及《能源法》的审议通过,将会为国内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提供更清晰明朗的政策环境。 光伏发电产业链 年份 2004 2010 2020 日本(日元/kw.h) 30.00 23.00 14.00 欧洲(欧元/kw.h) 0.25 0.18 0.10 美国(美元/kw.h) 18.20 13.40 10.00 中国(元/kw.h) 5.00 3.00 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