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0-16
作为昆山科技创新的大平台,工研院一直秉承“无限服务永续创新”的服务理念,逐步培养了“自主研发、公共技术服务、技术转移及孵化、产学研平台搭建及综合配套服务”等科技服务能力。
一是立足应用技术研发,服务昆山未来新兴产业集聚。工研院围绕“新型平板显示技术、小核酸生物医药、机器人、物联网”四个新兴产业方向,成立了智能机器人工程研究所、工业机器人研究所、小核酸生物技术研究所、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和感知技术研究所,进行前瞻性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引领昆山未来产业发展方向。
二是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服务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工研院围绕着模具、电子信息、家具、木制品等传统企业转型升级的需求,建立了江苏省昆山模具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苏州市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木制品及家具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系统及芯片设计测试高端平台等四大公共服务平台,为全市提供设计、培训、检测、信息查询、设备共享等共享技术,服务中小企业转型升级。
三是技术转移及孵化,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研院技术转移与孵化中心,与昆山各特色产业基地及高校院所全面对接,搭建了校企、院企之间的合作平台和桥梁,有效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通过外部合作和内部引进服务机构等方式,强化院内各类技术转移中心的功能和作用,提供包括项目甄别、审核、可行性评估、项目引进、孵化管理的全过程服务,和投资、法律、技术、培训、管理等全方位孵化专业服务。已成功引进和孵化60 多家企业,为区镇输送产业化项目7 个。
四是搭建产学研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利用著名高校科研院所资源,围绕我市产业发展需求,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南大昆山创新研究院、浙大昆山创新中心、西电昆山创新研究院、北大科技园昆山分园、中科院微电子所昆山分所、昆山产业创新研究院等产学研平台先后落户工研院,针对创新活动及昆山产业发展开展研究,促进产业、技术、人才在昆山进一步集聚,为昆山跨越式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项目和智力资源服务。
五是提供综合配套服务,营造适宜物理空间。工研院已建成宽松、优雅、舒适和高效的集办公、研发、孵化、居住为一体的物理空间,助推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办公楼、孵化大楼、人才公寓、咖啡馆、餐厅、会议室、健身房、超市、洗衣房、空中花园、IDC 中央机房等一应俱全,生活、工作、休闲在这里可以一站式解决。
近两年来,在产业孵化、技术转移、技术服务、对接产业基地、国际合作转移等方面,工研院作出了不断的尝试,业绩取得可喜成绩:⑴产业孵化业绩。在工研院自主研发的引领下,新型平板显示技术(AMOLED)、小核酸生物技术、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在昆山初步形成。5.5 代AMOLED生产线正在筹建;300 亩小核酸产业基地已经形成,产业链上大批项目入驻;500 亩机器人产业基地正在冲刺国家火炬计划产业基地,产值不断攀升。⑵企业孵化业绩。拥有孵化场地近25000平方米,引进企业60 多家,专业领域主要集中在昆山产业发达的电子、装备、传感器研发等领域。⑶技术转移业绩。深入开展技术转移及服务工作,共实现9 项技术转移,收入1429 万元。⑷技术服务业绩。以各研究所、平台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承接技术委托开发、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合作开发等为手段,为昆山及周边城市共计27 家单位提供技术服务。⑸向特色产业基地输送项目业绩。已为高新区机器人产业基地、周市装备产业基地、周庄传感器产业基地等输送了7 个产业化项目。⑹国际合作转移业绩。已与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开展国际合作,引进或在昆山合作成立了四家高科技公司。
在取得服务业绩的同时,工研院还采取七项举措着力建设高端平台,吸引更多的关注。
一是要素聚集高端化、国际化。围绕目标产业,进一步聚集中科院、北大清华、浙大南大、华中科技大学、杜克等国内外一流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成果和人才资源到工研院来协同创新,未建立实质性合作平台的加快建立,已建立合作平台的做优做强;加强与龙头企业、大中型企业的合作交流,探索合作设立研发中心的共建模式;开展与台湾工研院、台湾中卫的深度合作,建立与德国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和美国北卡三角研究院的紧密关系。
二是研究所建设平台化。积极构建自主研发与公共服务和孵化转移相结合的研究所业态模式,集聚融合相关创新资源,形成开放式平台,作为企业集聚的重要条件。
三是产学研载体专业化。围绕两到三个产业方向,以专业化、高端化、精细化的方法建设产学研载体,作为形成产业链和专业园的主要支撑。
四是技术转移网络化。争取成为史太白技术转移中心网络的重要成员,并借鉴史太白经验与国内的技术支撑单位和广大中小企业组建国内完善通畅的成果转化网络。
五是平台建设系统化。整合研究所、孵化器、创业投资机构、商务配套、知识产权机构等多方资源,协同创新,打造系统化的科技创新平台。
六是项目选择程序化。充分借鉴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的做法,项目选择结合技术、市场、商务等要素,进行充分评估;由专业机构对引入的项目、拟进行的研发课题进行产业方向、技术路线分析,从而使工研院发展更规范更科学。
七是资金来源多元化。在4 年来以纵向为主争取到3 亿科技和人才项目资金的基础上,以政府投入为支撑,通过纵向争取、横向服务以及投资回报的组合方式,形成工研院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最终形成政府投入占6成,纵向争取、横向服务各占2 成的“6+2+2”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