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建设新城市、发展新产业、布局新赛道

我院顺利通过江苏省(昆山)工业技术研究院中期检查

2011-06-03

    2011年4月7日下午,江苏省科技厅科技机构及条件处副处长任志宏一行5人,在市科技局副局长、知识产权局局长吕建坤,市科技局副局长陆陈军等领导的陪同下,就江苏省(昆山)工业技术研究院项目建设情况进行了中期检查。

    检查组一行先后实地考察了感知技术研究所、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小核酸生物技术研究所、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工业机器人研究所,又分别走访了各公共服务平台,了解平台的建设及运营情况。

    随后,检查组返回工研院院部,在三楼多媒体会议室听取了工研院副总经理浦景松对产业研究院整体运营情况的专题汇报。

    工研院是昆山市政府投资的,实行企业化运作的国企,是一个非营利性科研机构,以开放式、网络化、集聚型的手法,重点围绕昆山特色产业,开展自主研发、公共服务与产学研合作。今年3月12日研究院又成立了专家技术委员会,聘请了13位知名专家,建立一个国际领先的专家“智库”,为工研院的发展方向提供及时有效的决策咨询和技术指导。

    在组织架构上,工研院院部主要是管理、决策、服务核心机构,它组建了以董事长兼总经理沈军为首的30人的专职管理团队,承担着研发服务、公共技术服务、资产管理、投资管理、后勤保障等功能。相关领域核心技术研发工作由院部下设的五个研究所承担。目前,完成研发场地建设共计24700平方米,仪器设备购置约700台,价值约16000万元。

    经过两年的自主研发,在创新成效上,产业研究院取得了丰硕成果。小核酸生物技术研究所牵头成立了江苏省小核酸产业战略联盟,被认定为“江苏省工程技术中心”,承担了省科技厅定向委托的标准研究;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建成国内首条2.5代AMOLED中试线,打通全线生产工艺流程,成功研制出2.8英吋AMOLED彩色显示屏,并实现了图像显示;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完成了7种机器人系统的原理样机制作,支撑臂项目和模块化教育机器人项目进入产业化阶段;工业机器人研究所于2010年完成三项技术转让,实现转让收入700万元,给华恒的机器人业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使公司销售额从2008年的900万猛增到近3个亿;感知技术研究所顺利完成组建,传感器集成智能车载终端项目、车载智能终端项目、福利院示范工程项目、精准农业示范项目四个研究项目成功启动。

    同时,产业研究院积极申报各级项目,争取国家、省、市各级科研支持,截至目前,研究院已成功申报了国家级项目11项,省级项目10项,市级项目22项,共获各级项目资金7146万。

    产业研究院坚持执行市委、市府的人才生根战略,加强综合配套力度,建成34000平方米的综合楼办公楼和38400平方米人才公寓,为人才及项目引进提供保障。两年多来,工研院共集聚了288位各类人才,其中博士44人,硕士121人,研究生以上学历57%以上,其中包括院士2人,长江学者2人,中科院“百人计划”2人,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人才2人,江苏省特殊贡献青年专家1人,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10人,昆山科技功臣2人和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

    汇报结束后,检查组对此次汇报情况进行了集中评议。专家肯定了产业研究院项目的进展情况,并对项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要求工研院再接再厉,进一步推进产业研究院项目的建设,保质保量地实现项目的预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