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建设新城市、发展新产业、布局新赛道

机器人在人类社会中的角色

2009-11-28

 

       自从机器人问世以来,机器人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由于高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机器人科技与人文文化的关系问题,已成为时代的重大课题。
       早在1748年,法国医生兼哲学家拉美特里曾写过著名的《人是机器》,明确提出人是一台结构比较精致的机器,从哲学上把机械论推向了极端,对后来哲学思想和科学思想的演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27年,李约瑟也出版过名为《人,一台机器》一书。自从有了电脑、机器人以后,又有人提出“人是机器”和“机器是人”的观点,使得人机关系成为十分突出的问题。
 
       《人与机器——高科技的本质与人文精神的复兴》一书,从哲学上阐述了人与机器的关系。人机关系问题是人与物关系的重要方面,这里所讲的物是“人造物”,是科学技术的物化。所以人机关系问题,又是高科技与人的关系问题。作者指出,科学技术的本质是能够物化为各种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唯有通过这些工具,智力才能得到物化和优化,人类才能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性。人类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类不断技术化或物化的过程。近代以来,人类的生存是“技术化生存”,人类的进化常常表现为人造物的进化。
       人类生产工具的基本形式是机器。有了机器,人类便创造了一个新世界——人工自然界。人们开始崇拜机器,人在机器面前开始异化,却忽视了自身的价值。于是科技文化成为主导文化,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开始分离与对峙。《人与机器》的主题是,强调高度的物化有可能使人“非人化”,并旗帜鲜明地反对人的“非人化”的趋势。
      自从人工智能技术出现以后,机器便开始“智能化”,所以在许多人看来,人机之间的界限将不复存在。作者指出,高科技使生产劳动日趋智能化和信息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深层次体现。高科技空前体现了人的价值,也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科技可能使人进一步异化,并导致人的“非人化”。高科技既给人类带来了空前的高效益,也给人类带来高风险。“克隆”风暴、人机大战之所以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都是出于对高科技条件下人类命运的关心。面对这场可能出现的危机,作者认为应对高科技(特别是人工智能与生物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加以必要的合理的约束。为此,作者提出了“技术有禁区”的观点,即科学思考无禁区,技术行为有禁区。
       机器人科技与人文文化应相互结,在发展和推广高科技的过程中复兴人文精神。既要充分依靠高科技来发展生产,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又要注重人的价值、人的素质提高和自我完善,这样才是机器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正确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