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14
3月12日,刚刚成立的江苏省(昆山)工业技术研究院首届技术委员会可谓是阵容豪华、规格超凡:既有中科院院士,又有大学副校长、长江学者、国家“千 人计划”人才、首席科学家……由这些一直参与、支持或关注昆山工研院建设的科学家组成技术委员会,不仅进一步提升了昆山工研院的层次,也将为昆山摸着石头过河、建设一流工研院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支撑!
2008年7月成立以来,机器人、小核酸、感知技术、平板显示四个研究所全面运作;跻身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之列……清华大学副校长、我国OLED首席科 学家邱勇说,昆山工研院的建设进度和发展成就,充分体现了昆山速度、昆山魄力,台湾地区举全岛之力建设工研院,而昆山仅是一个县级市,在全国率先采用全新模式建设工研院,实属不易!
“建设工研院是江苏省乃至苏州市的一个梦想。”省科技厅条件处副处长李太生坦言:“曾经为此进行了探索,也走过了一段弯路。”昆山已经站到了百强县(市)之巅,为什么还要建设工研院?为什么会有“3年投入10个亿”的大手笔?专家们似乎对昆山“小马拉大车”有点“纠结”!对此,副市长黄健表示,经过“十一五”的发展,昆山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奋力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刻不容缓,迫切需要一个区域“创新引擎”!因此,昆山市委、市政府根据发展要求和产业特点,敢于“亮剑”,“摸着石头过河”建设工研院,并在多个产业领域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重任!
为梦想打拼、摸着石头过河的难度可想而知,聘请顶级技术委员会的必要性更加凸显。作为全国政协特邀委员,正在参加全国“两会”的张建伟博士专程前来参加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他说,昆山工研院发挥后发优势,在智能机器人等领域几乎与欧美发达国家同步研发,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他将利用到国内外开展学术交流、参加国际性会议等一切机会,宣传昆山,为工研院发展集聚高端人才和力量。长江学者、南开大学席真教授说,工研院的几个研究方向都可能孕育出重大产业,工研 院不仅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创新极,也将为我国抢占科技制高点作出贡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经过两年多的建设,工研院已经承担了11项国家级项目、10项省级项目,令与会专家感到惊叹。对于工研院今后的发展,他们也纷纷发表了真知灼见。长江学者、南京邮电大学副校长黄维表示,工研院今后要逐步由“借鸡生蛋”向“养鸡生蛋”、由“借船出海”向“造船出海”转变,经过一段时间的建设,形成自己的核心团队。同时,借鉴韩国产业升级、台湾地区自主创新经验,为昆山培育大产业、大企业。中科院微电子所陈大鹏博士建议,工研院要立足昆山产业基础,实行差异化发展。陈润生、梁子才、叶甜春等科学家也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对工研院的发展方向、运作机制、评估体系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工作提出了建议,气氛十分热烈。
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在春天成立的首届技术委员会,也必将为工研院今后的发展带来新的希望!黄健表示,工研院将积极吸收专家的建议,加快建设,为“十二五”期间把昆山建成创新型经济的先导区贡献力量。
(日报记者:曹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