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2-28
2011年01月30日下午,昆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董事长兼总经理沈军在工研院综合办公楼三楼多媒体厅召开了工研院2010年终总结大会。工研院院部领导及所有员工,工研院内设研究所——智能机器人工程研究所及感知技术研究所的所有成员参加了本次会议。大会由工研院副总经理杨宏亮主持。
工研院常务副总经理吕建坤代表经营班子对2010年度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2011年度重点工作作了部署。她首先回顾了2010年工研院在自主研发、公共技术服务、技术转移及综合配套四个功能上取得的显著成绩。
自主研发方面,2010年新成立了感知技术研究所,与小核酸生物技术研究所、新型平板显示中心、智能机器人研究所、工业机器人研究所一起形成了五个研发机构四大自主研发领域,为昆山新兴产业提前进行布局。公共技术平台建设方面,2010年新成立了木制品及家具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EDA中心昆山分中心,与江苏省模具公共技术服务中心、苏州中小企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一起形成了围绕昆山传统产业的四个平台公共服务体系。技术转移方面,2010年4月新成立工研院技术转移与孵化中心,中心运作顺利,已完成8个项目孵化入驻。与原有中科院微电子研究所(昆山)技术转移中心一起对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推进广泛的产学研合作。综合配套方面,2011年综合办公楼和人才公寓启用,工研院在资金支持、硬件配套、人才支撑、制度建设、文化建设、行政配合、党支部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功。经过两年的建设,工研院创新体系不断完善,部分项目成果初显,产业化方向明确,工研院已成为昆山科技创新的亮点,并于2010年被江苏省科技厅认定为“江苏省(昆山)产业技术研究院”。
同时,吕局就工研院2011年度重点工作计划进行了部署。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起始年,也是昆山实现新跨越的战略机遇期,更是工研院建设的关键年。工研院将在加速推进已建研究所、公共服务平台、技术转移中心工作的同时,围绕“两院、两所、两中心、两会议”的重点开展工作。力争新增两院两所,进一步优化持续创新能力;新建两个中心,服务企业自主创新;协助办好两个国际性会议,提升本领域内的国际影响。
大会还对7位表现突出的优秀员工进行了嘉奖,给予2010年度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同时还宣布了2011年度新的人事任命。先进个人代表秦裕、技转中心主任郭齐江、智能所常务副所长程胜、中科院微电子所研究室主任阎跃鹏老师分别进行激情洋溢的发言,纷纷感谢昆山市委市政府和工研院所给予的创新创业机会和创造的良好环境,大家将安心把根扎在昆山,将科技创新工作进一步做实做好,为昆山新兴产业做大、做强添砖加瓦。他们对工研院的未来充满信心。
最后,沈总进行了精彩的总结发言。沈总首先传达了“十二五”时期昆山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及在这个大背景下市委市府对阳澄湖科技园和工研院的总体要求。阳澄湖科技园和工研院作为全市的科技创新载体,按照“集聚、共享、整合、提升”的要求,加快载体功能建设,将突出人才培养、研发孵化、产业集聚、服务支撑四大重点,全力打造成昆山产业转型升级的引擎、开放条件下自主创新的示范及县域经济科技创新的标杆,成为“十二五”规划产业升级发展新亮点、自主创新实践主阵地。
同时,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沈总提出了“三个度、六个字”的要求,他要求工研院全体员工把握好三个度:第一要有高度。定位要高,工研院是昆山阳澄湖科技园的核心与引领,昆山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与动力源。地位要高,要抢占当今中国相关领域的技术高点、发展高点。第二要有广度。建设要广,合作对象要广,服务要广。第三要有深度。自主研发要有深度,以产业化、商业化为最终目标;公共服务要有深度,急企业之所需、解企业之所难;合作要有深度,以技转为手段,在各区镇、产业基地的打造与建设上深度开展合作。沈总还要求今后的工作必须围绕六个字展开:“集聚”,创新人才集聚、研发机构集聚、孵化项目集聚,形成智慧至高点;“服务”,建立健全的科技中介服务,提供专业与增值服务,高标准的打造服务支撑体系;“创新”,在用人机制、知识产权的处置、国资的投入与退出机制、政策创新上寻求突破,打造创新特区。
会后,所有与会者齐聚综合办公楼前合影留念。本次大会充分肯定了成绩、科学规划了未来。工研院全体员工将以饱满的精神状态迎接新的挑战,再创辉煌。
(昆山市工业技术研究院 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