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

建设新城市、发展新产业、布局新赛道

昆山工研院:链接全球资源 加快“二次创业”

2020-08-17

今年昆山创业周期间,处处闪耀着工研院的身影:工研院牵头筹备成立的昆山天使投资基金首次发布,建在乌克兰、白俄罗斯的2个“创新飞地”揭牌,3个院士项目签约落地,辐射全市的“一院N基地”科创布局加速形成……

“科技创新只有与制度创新有机结合,才能点燃新的引擎。”随着昆山工研院改革发展进程加快,迸发出的创新活力也愈加强劲。可以说,在紧跟时代中推动昆山工研院“二次创业”,使其更加契合高质量发展导向、更加匹配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正当其时,恰乘其势。

集聚“二次创业”强劲动能  形成协同创新“倍增效应”

 

在昆山,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频频上演科技创新生力军的生动故事,昆山工研院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见微知著,睹始知终。透过工研院的改革发展之路可以洞见,创新升级犹如自我雕塑,需要一锤一凿地敲打。为推动工研院发挥创新核心平台作用,2019年,市委市政府启动工研院体制机制改革。昆山工研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推动“二次创业”,不仅需要基础设施等硬件支撑,更需要制度等软件保障。

这里所说的软件保障,指的是体制机制创新。今年以来,工研院用好体制机制改革“关键一招”,按照“怎么创新怎么改、怎么有利怎么改”原则,在夯实长效发展基石的运行机制、构建持续内生动力的竞争机制、打造高效协同的开放创新机制、形成包容创新的容错纠错机制的同时,进一步探索灵活的引才用才留才机制和市场化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工研院作为科技创新资源的组织协调机构,针对科技创新工作的特殊性,灵活的决策授权机制尤为重要。”在工研院负责人看来,加强与江苏省、苏州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学习交流,面向市场,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创新机制,提升服务昆山产业和企业的能力。

锐意改革,激发活力,半年来改革成效初显。工研院与能讯、捷安特等龙头企业开展联合技术攻关6项,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昆山智能感知技术研究院、长三角先进表面处理联合研发中心等一批项目随着改革应声落地。

 

“面向全市,辐射区镇。”这是昆山工研院推进“二次创业”的重点。那么,如何做好区镇联动“加法”,形成协同创新的“倍增效应”今年以来,昆山工研院赴花桥、张浦等区镇走访调研超百次,联合举办活动近20场,向区镇输送优质项目55个。在创新空间打造、平台搭建、天使基金等方面多元合作,构建辐射全市的“一院+N基地”科创布局;立足“一区镇一产业”布局,汇聚高端创新资源,助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形成,工研院与区镇联动的路径愈加清晰。工研院负责人表示,年底前,工研院与区镇共建科创载体不低于3个。

“创新发展的基础在企业,活力在企业,终端也在企业。”前不久,工研院与周庄镇达成深度合作意向,共同增资昆博智能感知产业技术研究院公司,打造国内一流的传感器封测平台。据介绍,该项目将采用企业化运营的方式,建设微纳封测服务平台,以解决高端微纳传感器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型传感器企业,助力周庄国家级传感器产业提档升级。

诸如此类的合作项目依次渐开:与高新区合作共建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助力能讯公司抢占5G器件技术制高点,完善昆山半导体产业布局;与开发区合作引入欧阳明高院士团队的昆山清安能源科技项目,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与巴城镇合作启动科创产业园共建项目,通过托管运营、深度开发、产业培育等方式加快整合,促进创新资源互联互通。

“提高创新效能和辐射半径,是改革清单中的重要一项。”工研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工研院正在用“辐射”带动检验改革的成效,推倒束缚创新的藩篱,打通资源流动的渠道,消除科技创新中的一个个“孤岛”。

让技术供给“显山露水” “前哨阵地”汇聚创新要素

 

“因为与各种润滑油混合问题始终未解决,添加剂业务很难实现增长。”这是困扰苏州九发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难题。就职于“一带一路”昆山国际先进技术研究院的梁成法了解这一情况后,找到乌克兰国家科学院的瓦西里·伊万诺维奇院士团队,帮助企业破解难题。

像梁成法这样的技术经纪人,在昆山有292名。他们来自技术转移机构、高校院所、科技企业,充当科技与市场、成果与企业的“红娘”,量身定制成果转化方案。为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昆山工研院从关键环节入手,打造“协会+联盟+技术经纪人”多层次攻关队伍,高效运作技术经纪人协会,设立技术转移联盟,吸引大院大所、第三方技转机构、行业协会等参与,形成协同技术攻关态势。

昆山工研院还加快打造线下1000平方米的市技术转移中心,提供技术对接、技术交易服务、成果展示、政策咨询等一站式窗口服务;优化升级祖冲之自主可控产业技术在线攻关平台,提供企业需求库、成果库、供需对接等全链条服务,力争到今年底,牵线企业与大院大所的科技合作500项,与行业龙头企业、重点科技企业新建一批研发机构,解决10项企业急需攻关的重大技术问题 。

“有人说,需求是创新之母。创新有时是层窗户纸,如果你没有敏锐度,就很难捅破。”昆山工研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协同市科技局打造“五位一体”的第四方技转平台,探索“企业+工研院+高校院所”精准联合攻关模式,真正让技术需求与供给“显山露水”。

 

位于上海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的沪昆科创中心,一头连着昆山,一头连着上海,致力于打造科创合作的“桥头堡”、科创政策的“试验田”、人才交流的“会客室”、科创成果的“展示厅”,推动科创资源集聚、转化,形成“前台在上海、后台在昆山”的协同创新模式。

不只在上海,昆山工研院还高效运作人才与科创(深圳)联络中心、(北京)联络中心、积极参与“G42沪宁沿线人才创新走廊”建设,成为昆山对接创新活跃地区的“前哨阵地”。“到创新资源雄厚、辐射带动明显的城市设立‘飞地’,成为一种多赢的选择,对推动昆山创新发展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昆山工研院相关负责人表示。

得益于此,昆山有了更多与大院大所、科研机构合作的机会。前不久,在沪昆科创中心这一平台牵线搭桥下,昆山工研院、江苏三一环境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大学三方共建“生物质成套装备(昆山)联合研发中心”,将上海大学最新科研成果植入昆山企业。“打通沪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通道,实现与上海科创资源的无缝对接。”昆山工研院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沪昆科创中心与上海20多家知名大院大所合作,吸引优质项目入驻,成熟后转到昆山进行产业化。

细密交织的创新网络,将昆山的产业基础深度交汇、融合,优化重构,勾勒出一个面向全球的国际开放平台及创新交流窗口。上半年,工研院筛选入库优质项目302项,落地25项。今年,他们将更加注重“以商招商”“产业链招商”,将利用“招商热力图谱”“优质项目库”,高效链接一流科创资源,力争落地一批优质人才科创项目。

壮大科技合作“国际版图”打造国资“第一天使投资人”

 

过去的两年,昆山捷安特轻合金科技公司董事长涂季冰很忙,数次前往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国家,寻求攻克技术难题的方案。去年,公司与乌克兰国家科学院达成合作,共同研发高强度抗蠕变镁合金制造技术和含钪元素高强度新型铝合金材料,填补国内技术领域空白。

在昆山,很多像“捷安特轻合金”一样的企业,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拓展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应用、产业培育的路径渠道。两年前,工研院加入全国对俄科技合作基地联盟,推进国际科技合作与创新资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去年,工研院又牵头成立“一带一路”昆山国际先进技术研究院,围绕新材料、光电显示、生物医药、节能环保和高端装备制造等领域,促成更多技术成果在昆山落地生根。

“在引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技资源的同时,助力产业‘借东风’走出去,全方位服务于产业优化升级。”“一带一路”昆山国际先进技术研究院执行院长郭凤志说。成立不到一年,研究院就对接企业300多家,引入科技成果200余项,合作金额突破2000万元。

“聚焦国内外一流人才、项目招引,重点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领域开展平台招商、科技招商,加快集聚海内外人才科创资源。”昆山工研院负责人表示,今年,工研院将继续加速布局全球化招商联络中心,高效运作“一带一路”国际先进技术研究院;加快成立白俄罗斯、乌克兰昆山创新中心理事会,推动昆山与莫斯科鲍曼大学战略合作,与俄罗斯国家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共建(昆山)创新中心;探索在美国波士顿、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等地设立海外联络中心。

 

6月初,一场投融资路演活动在昆山工研院举行,贝思泰智能科技、脉康医疗科技等6家企业,面向红土创投、东合创投等多家投资机构进行路演……“这里已成为人才投资兴业之地,只要是好的项目或好的产品,就能获得银行、投资基金等渠道资金的支持。”昆山工研院有关负责人说。

“融资难”向来是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难题,疫情来袭又放大了这种困扰。为此,工研院及时开展科技金融服务月活动,举办“科技信用贷”“科技普惠贷”等专场活动,惠及150余家企业,解决企业资金需求超5000万元。今年,他们进一步深化与银行、基金、风投等机构合作,走进孵化器、产业园,遴选形成100家以上的投资项目库。

通过股权融资助推上市,工研院有经验可循。今年以来,在工研院的助推下,泽璟制药登陆科创板,募集资金23.8亿元;瑞博生物获得4.7亿元C2轮融资;贝耐特光学完成700万元天使轮融资。孵化企业三年累计吸引创业投资近15亿元。“企业坚持创新发展,成功上市,获得资本青睐,并进一步发展壮大,这是一个良性的发展循环。”昆山工研院相关负责人表示,他们将以全链条、全周期、全天候的科技金融服务,将工研院打造成为昆山国资“第一天使投资人”。

金融活,则经济活;金融稳,则经济稳。随着改革发展的持续加快,昆山工研院还引入市级和区镇的国有资本共同参与,探索设立昆山天使投资基金,目标规模2亿元。同时,牵头成立基金管理公司,打造一支专业、优质、高效的基金管理人队伍,提供精准金融服务。